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展览,如何让观众了解古建文化,热爱古建,在基本了解古建常识的基础上,由古建筑的功能背景出发,从探寻其历史和文化属性角度,解读和鉴赏古建筑不失为一种方法。
山西历史悠久灿烂,文脉绵延不绝,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现存28027处古建筑,元代及其以前的早期木构建筑就有518座,占到全国早期古建的80%以上。
【资料图】
从古建筑营造特征,解读古建基本文化属性
首先,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首要特征:即在房屋的面阔和进深基础上,设置石础,而后在石础上立柱,再于柱上架梁,即“四梁八柱”梁柱间连枋,梁枋上又承架、檩、椽,二者相互支撑并互为依托,以木构架来承托屋顶或楼层重量,继而再通过梁架传递至木柱,木柱再传导至地面,加之榫卯结构和斗拱技术的运用,使这种木构建筑具有了抗击外力的功能,从而成为一种结构复杂、工艺严格、结实、牢固,“房倒屋不塌”的建筑形式。
其次,与木构架形式相适应,古建筑形成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建筑台基。台基高出地面,防潮、防雨,有加高和烘托建筑物声威的作用。愈是重要的建筑,台基就愈高,借助高低错落的台基,使聚合在一起的单层建筑,形成了类似多层楼阁式大型建筑的外观,气势雄奇而险峻。万荣秋风楼、临汾尧庙五凤楼便是实证。
二是斗拱与出檐。古建筑屋檐出檐深远,既保护了夯土台基、土墙和外围木柱免遭雨水侵蚀,又可增加房屋的层次,深远的出檐以斗拱承接而成,出檐越深远,斗拱的层数也便越多。斗拱这一建筑构件不但具有结构功能,而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应县木塔等硕大斗拱,雄浑稳健、气魄非凡。
三是各种形制屋顶。屋顶造型是最富艺术魅力的部分,在宗法社会制度下,它也是衡量建筑物等级的主要标志。其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攒尖顶其中重檐又高于单檐。屋顶起翘、出翘,使屋顶翼角和檐口出现了优美的曲线如翚斯飞,使立柱有意稍稍向内倾斜的“侧脚”和外围柱由中心向隅角逐渐加高的“生起”方式,从而增加建筑动感。太原晋祠圣母殿建筑手法即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
四是屋顶脊兽和油饰文化。一些大型古建筑正脊两端,按礼制安装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等动物头部为主要造型的鸱吻,正中的宝珠和戗脊上的行什,使得建筑物的屋面更加华丽多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殿顶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为国内罕见。木构建筑为防潮防腐,同时为增加外观审美,一般均在外表涂刷油漆,绘饰彩画,明清以来,山西的建筑一般在门窗和梁柱上加褐红色彩,檐下额枋及斗拱施青绿的基调彩画。建筑彩画的图案和色彩,在古代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和玺彩绘”显得高贵华丽,级别最高,“旋子彩绘”次之,而“苏式彩绘”等级再次之。
从历史和文化属性出发,多角度鉴赏古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
解读和鉴赏中国古建筑,首先应了解古代历史、政治、宗教等背景文化。任何一处古建筑,产生历史时代不同、宗法规制不同、工艺不同,材质不一,尤其是文化渊源、地域背景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古建筑不只是砖石土木,梁架榫卯和大屋顶,更重要的是,文化符号在意义上的精神价值。
山西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本身就展示着“立体的建筑史”。从史前文明到新旧石器部落,从陶寺遗址到夏商遗迹;从晋国都城到秦汉墓地;从唐代佛光寺风韵到元代永乐宫壁画;从宋代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到应县木塔之风铃;从金元戏台到明清晋商大院,山西古建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它们或淡装素裹,或富丽堂皇,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构建之精,造型之美在全国首屈一指。
一是从儒释道历史文化角度,看宗教信仰类建筑。
佛教寺院佛教寺院布局沿袭传统建筑形式,多是中轴线两边对称规划,最前面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殿内常常首先是四大天王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面是藏经楼。中轴线左右布置有僧房、辅以讲堂、斋堂等建筑。在布局上,塔和经幢,作为佛教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融合了我国民族建筑艺术特点,亭台楼阁建筑艺术运用到塔的建造中,功能趋向多元化。唐代建筑的代表作——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例”和“亚洲之光”,代表了我国现存唐代高水准的宫殿式风格建筑。
道教建筑主体建筑称庵、洞、观、殿、宫等,主要供奉吕洞宾、太上老君(老子)、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八仙等神像,雕工朴实、衣饰庄重,与佛教有不同表达方式。自汉以来,道教与佛教在不断斗争中融合,时盛时衰。道教崇奉道法自然,追求闹中取静,向往“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许多道教建筑讲究“法天象地”庙宇建筑组群,宋以后也有少量石窟和塔。山西历史上为道教信仰重点传播省份,建有诸多道教宫观,如恒山悬空寺、太原昊天观及道教石窟,尤以山西芮城永乐宫(大纯阳宫)最为著名。
儒家文庙和关公庙建筑 文庙供孔子,武庙拜关公。对山西而言,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文庙建筑有千仞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祠、尊经阁、乡贤祠等。山西的文庙240余座,不仅有府州县三级文庙,还保存有乡村文庙,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实例,山西平遥文庙建于金代,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文庙建筑之一。山西是武圣关羽的故乡,隋唐以后,关公文化在山西盛行,随之建造了祭祀关羽的庙堂,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开皇九年(589),是国内建造较早的关帝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
神庙建筑这类建筑更具有地域性文化和民间世俗崇拜的特色,如晋东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汤王庙”“崔府君庙”“二仙庙”“灵贶王庙”等,代表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这些古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姓中来,由百姓兴建,也维系着一方百姓朴素的精神信仰,有的至今仍发挥着老百姓精神寄托的作用。这类建筑背后,反映出古代民间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只要灵验香火就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它的发展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其建筑也是形式多种多样,极具民间文化特色。
二是从官家府衙、民间宅院看人文类建筑
古建筑从等级可分为官式建筑与民居建筑。官式建筑中,从皇宫、坛庙、陵寝,到官府的衙署厅堂,多采取规整平面布局方式。特点是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民居建筑则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多采用这种形式,如晋中常家庄园。城池、衙署是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山西建筑实物中保存较多的类型,霍州署、绛州大堂是代表性建筑。而城池做为古代常见的防御性建筑,可分为都、府、州、县及堡等级差,山西境内的府、州、县城104座,平遥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山西现存2000多处古民居,在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山西民居分窑洞式和砖木结构式两种类型,窑洞主要分布在山区,是山西传统民居的重要形式。砖木结构宅院中,以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著名。明清晋商大院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外观呈城堡式,立面造型封闭,为北方民居典范。山西还遗存有大量珍贵的古村镇,布局完整,建造精美。
三是从长城关隘、石窟摩崖看户外超体量类建筑
长城是体量最大的古建筑,山西长城从战国至清代,分布于全省9个市、40余个县(区),现存墙体和遗迹2500千米。山西境内多关隘,有史料记载的关隘达300多处。其中著名有代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大同得胜堡等,关隘除关城、城墙的设施外,还有驿站、烽燧等附属设施。
山西石窟寺的开凿始于北魏,至唐代时达到极盛,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开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窟艺术序列。山西摩崖造像和石刻留存丰富,时代自北朝至明清。沁县南涅水石刻造像,1957年发现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除以上三类主要的古建筑以外,从形式上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其他文化建筑,如古戏台、教育建筑中的书院、学堂;生产建筑中的作坊;水利建筑中的渠堰、泊池;商业建筑中的店铺、当铺、钱庄及票号,以及古代道路、桥梁等建筑形式,大美无疆,风格迥异。
“抬头赏古建,低头看展览”,创新古建筑活化利用解读路径
如何让古建筑变得“平易近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古建筑以“博物馆化”视角解读不失为探究途径。古建筑博物馆化,是借鉴博物馆功能,借助藏品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表达方式,打通古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展览之间固有理念,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最真、最美的展品,我们要做的是挖掘每一座古建内涵,与属地传统文化结合,匹配协调古建相关附属展品,如各种斗拱建筑构件、壁画、塑像乃至木、铁、陶、砖、瓦、琉璃等工匠体系的活化利用展览。想要古建真正“活起来”,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保护理念中的修缮、收藏、研究中的一项或几项,而是站在传播中华文明的角度,做到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务六位一体。
依托古建筑,结合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在古建场馆内设立与古建相匹配的特色展览。古建与展览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共同成为“以文化人”的载体。有形的、固定的展览,与文化活动一起,形成全面展示本地区古建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古建博物馆群”。在“古建博物馆群”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协调更多资源,建成市域的特色“古建博物馆”。
总之,只有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传统等结合,用起来方能活起来!将保存完好及修缮完成的古建筑“博物馆化”,挖掘出来、展览解读出来,建成一座独具特色的古建博物馆,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解读和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了解中国古建筑、进而学会鉴赏它们、热爱它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能从中感悟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激发民族自信心,让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自信,用山西古建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走好山西古建保护利用之路。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2年11期
来源:太原道
原标题:中国古建筑文化解读与赏析——以山西古建为例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