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

天天动态:邱志杰: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对失败越来越不宽容

发表时间:2023-05-01 01:44:39 来源:新京报

4月27日,以“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为主题的《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发布会举行。该书的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邱志杰,及女儿邱家瓦做客Page One(北京坊店),与“看理想”播客《豁然开朗》主理人魏舒一同围绕生命教育、亲子教养等话题展开分享。

4月27日,《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相关资料图)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缘起于邱志杰创作于2009年1月的三十张水墨画。在创作这些作品之前,邱志杰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干预自杀的工作,在桥上劝解那些企图自杀的人。当初劝解的话,他希望也能说给自己的女儿以及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听,于是创作了三十张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体的水墨画,写了三十封饱含哲理的书信,将三十句盘桓在心底的话告诉女儿,希望她的一生理性、勇敢、从容、坚韧、超然、温柔、有耐心。在女儿有能力回信的年龄,父女二人以通信的方式就这“三十句话”展开对话,共同完成了《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一书。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邱志杰 邱家瓦 著,千寻Neverend丨晨光出版社2023年4月版。

邱家瓦的名字取自“弄瓦之喜”,2008年11月,刚刚出生几天的邱家瓦,就因患病有过命悬一线的惊险时刻,自那时起,邱志杰便养成了给女儿写信加油的习惯,“就算你变成一个傻姑娘,爸爸也会爱你的。”

拖延被描述成病症,是因为想把罪恶感内化

活动现场,邱志杰回忆起自己救人的经历,“轻生者中百分之九十是激情自杀,身体在离开大桥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后悔了。很多人干掉自己的时候太干净利落,其实好消息还在路上,多拖延一下,变化自然而然会发生。即使在最苦难的深渊中,事情已经坏到极点,只要变化还在,就依然还有希望在。所以我总想,人要等待变化,拖延一点好。而且,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

邱志杰表示,拖延并非病症。农耕时代,社会对拖延抱有相对的宽容度,农民可以自主决定哪天除草,渔民根据潮水规律来捕捞。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明了时间管理制度,导致人们终日被打卡、绩效管理、八小时工作制所困。在整套制度里,如果不严格按照时间自我管理,就会耽误整个系统的运行。“拖延被描述成病症,目的是唤起人们的自责,把罪恶感内化。有病得治,不能停,于是所有人都在想办法从根上消灭拖延的毛病。但我还是觉得,人拖延一点没什么不好,学会多给自己两分钟,同时相信变化。”

当现场有人问及,“想知道那些决定放弃生命的人,都是因何选择离开?”邱志杰认为,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给失败者留的空间太小了,“中国社会曾经很给失败者空间,刘邦跟诸葛亮相较,大多数人都喜欢诸葛亮,大家总会对失败者施以同情,给他们空间。但后来整个社会开始转型,到处弥漫成功学,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对失败越来越不宽容,二者之间的平衡稳定器有点被破坏了。”

老师本质上依然是学习者,

想把终身学习的精神交给学生

魏舒很好奇,作为父亲的邱志杰对女儿的成长有哪些期待?对此,邱志杰直言,“人都是得寸进尺的,当你生下一个有先天疾病的孩子,你会觉得身体健康已足够幸福,已是苛求和天赐。人习惯性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当做一个可以遗忘的前提,比如正常的视力,正常的心脏,正常的我们不再拿它当奢侈品。但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活着这件事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你自己下决心要活着,你每天也都有为了活着在努力,创造一些东西去交换,维持温饱,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正如邱志杰在《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中所写的,“仅仅是活着的感觉,就足够欣喜”。生命是每个人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孩子只有感知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有可能感到幸福。

谈及教育问题,邱志杰认为,大部分人对教育有一种狭隘的理解,把它定义为知识的灌输,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作为老师的邱志杰,却经常选择自己不太会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目的是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对此,邱志杰解释道,老师这个职业,不可能在学生面前冒充全能,毕竟记忆力有限,学问有限。老师本质上依然是学习者,想把终身学习的精神交给学生,不如坦荡走到他们面前表示,这个东西我也不懂,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其做一个学习资源的给出者,不如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学生跟随老师,掌握了如何学习,这才是受用终身的东西。

记者/何安安

编辑/李永博

校对/刘军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