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

微资讯!万亿级板块机会来了?重磅解读

发表时间:2023-06-24 22:56:30 来源:凤凰网财经

持续调整的消费电子出现回暖迹象。

受行业景气度及市场大环境影响,2022年消费电子板块大幅调整近40%。不过,今年以来板块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走势,即便6月21日市场普跌下,中证消费电子指数跌幅也达到3.69%,至今累计涨幅仍接近10%。


(资料图)

今年以来板块走势逐步回暖,是否意味着负面因素出现缓和?消费电子行情是否持续?目前整体估值情况如何?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八位基金经理:

富国消费电子龙头ETF基金经理 张圣贤

国泰消费电子主题ETF基金经理 黄岳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高级基金经理 江映德

平安新兴产业混合基金经理 翟森

汇丰晋信科技先锋、新动力基金经理 陈平

创金合信科技成长基金经理 周志敏

永赢高端制造基金经理 范帆

诺德基金高级行业研究员 江琪煜

这些受访人士认为,消费电子板块这一轮走势回暖的特征在于产品创新的预期和板块盈利进入回暖周期。目前板块估值仍然处在历史相对低位,未来最大的成长性来源于技术创新,成长空间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展望下半年,结合产业链跟踪,消费电子有望见到行业周期拐点,可以逢低考虑分批配置,可重点关注AI相关子赛道,以及与顺周期关联度高的自行业。

创新预期叠加复苏预期

催生消费电子结构性行情

中国基金报:2022年大幅调整的消费电子板块在今年以来走势逐步回暖,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平:首先是行情起始的位置估值比较低。消费电子板块走势和行业基本面的关联比较高。2022年由于外部大环境冲击,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明显下滑,产业链去库存进一步加剧了下行期的调整幅度,消费电子板块的盈利情况大幅低于预期,因此,消费电子板块经历了大幅的调整。这是一个估值和业绩双杀的过程,股价也因此来到估值低位。

进入今年之后,造成板块调整的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和,首先是需求端温和回暖,其次是产业链经历大幅去库存后行业库存水位处于低位,产业链补库存也对整个产业链形成正向拉动,板块盈利进入回暖周期。再加上TMT总体行情较好,部分消费电子公司有AI等概念加持,估值进一步抬升,因此,今年消费电子板块走势也显著回暖。

范帆:消费电子行业关键点在于“产品创新”,也就是供给创造需求。从上一轮苹果最后的Airpods创新以来,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内消费电子没有大品类的创新。

众所周知,消费电子行业(包括零部件、组装和光学)本身不是一个壁垒很高的赛道,在没有创新的存量市场下,势必会带来企业的互相内卷和客户的压价,这导致过去两年内消费电子指数一直表现萎靡,仅在一些特别细分的板块如汽车相关有阶段性的行情。

这一轮走势回暖的特征也是在于产品创新的预期。年初至今两件事又引起了大家对创新的关注:一是苹果MR给大家带来XR板块创新的预期;二是AI带动消费电子创新的预期。

当然,也要注意的是,从目前主要贡献消费电子公司业绩的手机来看,依旧萎靡不振。因此,年初至今的行情可以解释为AI和MR给行业带来创新预期的行情。

张圣贤:今年以来消费电子板块逐步回暖,一方面,目前国外AI的应用落地十分迅速,打开了下游消费电子的应用场景和想象空间,使得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有望成为AI生态算力环节重要一员,应用的创新有望缩短换机周期;另一方面,某知名手机巨头发布首款MR头显产品,打开元宇宙的大门,为行业种下一颗蓬勃发展的种子。

整体而言,行业在技术推动下,未来景气度空间有望大幅提升。

江映德:从三个角度看,需求端:宏观环境边际改善,整体稳步复苏,尤其是新兴市场率先复苏,后续消费电子有望持续小幅回暖;供给端:库存持续去化,前期供应链问题导致的高库存有望在下半年逐步出清,并在后续受益于需求复苏。创新持续:如AI 交互、MR 眼镜、国内高端手机等,智 能终端(手机/音箱)交互升级,或成新需求带动点。

黄岳:今年AI相关板块表现强势,消费电子中部分成分股如PCB、芯片等涉及AI中的部分环节,具备了AI概念,获得了较大涨幅。而传统的手机产业链、汽车电子等板块表现相对疲软。

翟森:今年以来从宏观经济看,国内经济进入复苏阶段,相应的消费电子会跟随宏观经济有一定的复苏迹象。其次,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创新将在未来带来更多硬件的入口拓展机会,未来社会互联的模式将不再是手机这一单一入口,未来对多类型智能终端入口的需求将爆发。

同时,今年苹果发布了自己的最新MR产品Vision pro 具备较好的用户体验,市场对于明年的销售量给予了较为乐观的预期。以上都是今年走势逐步回暖的原因。

周志敏:行业层面看,一方面,经过前两年的大幅消化,疫情结束后需求自然复苏,行业景气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下半年新产品上市的预期,比如前不久苹果发布了MR产品Vision pro,下半年大家也在憧憬国产安卓手机龙头公司的新款手机王者归来。

股价层面看,受前期基本面下行影响,股价调整的时间较长,幅度较大,风险释放得较为充分。

江琪煜: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去年消费电子产业链积极备货,但由于疫情等因素产业链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不断下调预期。过去一整年产业链处于去库存阶段,当前行业处于磨底阶段,也观察到与此对应之中上游的制造端及中下游的封测端稼动率逐季恢复。

第二,受人工智能催化而导致的各行各业作业方式之变革预计会带来相关领域的纯增量需求,无论在硬件端还是软件端都有不错的增量空间,从而带动相关消费电子公司上涨。

第三,电子产品在中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节奏并不一致,价格带较低的电子产品及增量市场如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率先复苏,此类消费电子公司的基本面在上半年甚至全年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产业发展阶段处于相对早期

创新和技术迭代不会停滞

中国基金报:国内部分电子行业公司目前的估值明显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公司,如:半导体、芯片、消费电子等,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平:这不单单是电子行业独有的现象,实际上,A股有很多行业的估值都要高于美股同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产业发展阶段还处于相对早期,增速相对较高、增长空间较大,因而,估值也比较高。这实际上也是很多新兴市场的普遍现象。反观美股,可能多数领域都相对成熟,增速相对慢,因而估值也相对较低。

具体到科技类比如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我们所处的阶段更早且成长空间更大。以模拟芯片举例,A股领先的模拟芯片公司全球市占率0.5%,而国际巨头们有10%、20%的市占率。如果我们假设,国内公司能占到全球5%的市占率,光市占率就有10倍的提升空间。

同时,行业本身还有8-9%的复合增速,这意味着不到10年行业总产值就会翻倍。如果我们花费10年时间从0.5%的市占率提升到5%,背后就意味着20倍的收入增长空间。如果用20年提升到5%的市占率,可能就意味着40倍的收入增长。

正是由于国内半导体行业很多领域还处在早期且空间巨大,而且大国博弈带来的国产替代加速,也让增长空间变得更加现实可得。因而,市场愿意给予这些A股公司更高的估值。

江映德:估值体现了未来发展潜力,由所有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共同确定,表明了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的一致预期,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成长性:我国电子产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持续有新兴技术不断涌出,相关公司业绩增长速度较快,而海外相对领先且成熟,增速较慢。

其二,发展空间:在技术瓶颈持续突破的背景下,我国电子产业持续追赶海外领先厂商,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其三,投资者结构:不同投资市场中的投资参与者在风险偏好、资金体量等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市场之间存在估值差异。

范帆:估值本身反映的是对未来所有时间段现金流折现的预期,而现金流本身能反映的是市场空间、盈利能力等。电子的创新和技术迭代永远不会停滞,但国内相较于海外而言,在半导体领域存在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份额扩展的逻辑(国产替代),也就意味着国内未来半导体企业的成长会受益于两点:国内半导体企业份额提升以及行业扩容和迭代创新;而对于北美半导体企业而言,他们逻辑只有行业创新和扩容。因此,半导体企业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公司是有迹可循的。

翟森:关于估值差异有一个底层的逻辑,不同的资本市场之间由于投资者结构以及认知属性文化差异,导致估值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半导体和消费电子行业在海外属于较为成熟的行业,甚至在某些环节已经是严格跟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周期性行业,这些领域往往给不到高估值。

但从一些个案来看,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估值相比下,仍然不输于A股的估值水平。从国内来看,国产半导体行业存在巨大的渗透率提升机遇,很多公司体量小,成长性好,相比于全球龙头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这些对未来有着较好预期的环节,估值水平高存在自身合理性的。

张圣贤:部分电子行业公司估值较高主要还是公司业绩增速较快。这里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近几年受海外制裁的影响,部分领域国产替代明显加速,相关公司市占率明显提升。

二是随着我国电子行业公司的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提升,部分公司进入下游增速较快的领域如新能源或汽车电子等,获得较高的增长空间。

周志敏:一方面与国内产业的发展阶段在初期,成长想象空间大有关系。且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偏好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与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和利率环境有关系。随着产业的成熟和投资者的成熟,以后估值也可能向成熟市场看齐。

江琪煜:事实上,过去五年来国内半导体估值体系也开始趋于冷静,当前整体估值中枢处于近年来的相对底部。我们认为,目前估值仍高于国外,主要因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还在早期,及对国内来说,当下国际产业链开放程度较低而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为成熟市场,当下整体处于下行触底阶段,而国内处于逆周期扩产及份额提升的早期阶段。

第二,历史上半导体产业经历过多次产业迁移:第一次从80 年代开始,由美国迁移到日本;第二次在 90 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由日本迁移向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当下的产业迁移环境并不如前两次相对开放,产业迁移的难度也赋予了国内同行业公司更高的估值溢价。

最后,中国本身作为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国内产业链的长期盈利性有这个大市场的保障。也观察到滞后于芯片设计、封测端等环节,国内半导体制造与设备环节这两年才开始释放盈利,我们认为后续制造与设备端为盘活整个国内半导体板块的中流砥柱力量,能够提振整个行业的估值中枢及确定性。

板块估值仍处历史相对低位

未来成长空间要看创新周期

中国基金报: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消费电子板块的估值水平?未来是否还有成长空间?

张圣贤:截至6月20日,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最新PE(TTM)、PB分别为38.52倍、3.29倍,分别处于历史63.98%和34.24%分位点。尽管并未明显低估,但今年行业周期有望迎来上行趋势,随着业绩的提升,估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消化。

以2013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为例,基本经历了从上游硬件扩散到中游软件、服务,最后下沉至下游应用的三阶段行情。结合当时具体情况来看,2013年的行情是建立在智能手机渗透率(约为60%)已较高的基础上。

因此,第一阶段在消费电子出货量高增的基础上,市场选择的是订单高增的硬件;第二阶段,业绩在持续兑现,2013年全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高增,行情延续;第三阶段,应用场景环境打开,一些手游、新媒体的应用雨后春笋出现,市场开始选择下游的应用。

本轮AI应用如果要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消费电子在芯片算力、交互形式等领域的升级换代必不可少,后续消费电子的需求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翟森:消费电子行业目前处于历史的估值低位,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机会要看产品的创新周期。近几年由于消费电子的创新匮乏,始终围绕智能手机行业在做结构性创新,新终端的创新乏善可陈,也是导致消费电子估值压缩的最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掀开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从科技发展的历史上看,技术创新最终将推动硬件创新以及应用创新。相信不久的未来,新型消费地电子终端将出现,比如苹果推出的MR产品,有成为爆款产品的各项潜质。这些创新点都将是打开消费电子成长空间的重要因素。

陈平:当前时点,我们认为消费电子板块的估值仍然处在历史相对低位,为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安全边际。

展望来看,一方面原有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业链相对稳定,主要机会在于个别公司能持续获得份额的提升。另一方面,板块内大的投资机会更多来自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新的创新往往给产业链带来新的机遇,手机、手表、耳机的出现都是如此。

目前看到最值得期待的还是MR、AR及类似产品。这类产品有可能提供了一些全新的体验和新的“杀手级”应用,如果放量会给产业链带来重要影响。再就是AI可能带来的机遇,不少AI的应用可能也会落在消费电子产品上。

黄岳: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估值处在历史65%左右分位数,估值中等。消费电子本身属于周期性很强的板块,目前处于周期性低谷,未来有望实现周期性复苏。股价通常先于基本面复苏,领先于基本面拐点大约一个季度左右。

此外,消费电子最大的成长性来源于技术创新,AI、MR等技术都处于爆发前夜,未来新技术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有望极大拓展消费电子的成长空间。

江映德:截至2023年5月底,消费电子板块PE-TTM(滚动市盈率)约 49倍,略高于近两年历史均值水平,其中结构差异较大。以行业龙头为例,PE-TTM为21倍,远低于历史中枢;而业务相对创新的消费电子公司估值水平普遍高于历史均值。未来随着行业需求逐步恢复,创新业务快速增长拉动业绩增速回升,相关公司依旧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范帆:没有产品创新时,消费电子行业就是传统制造行业,其估值弹性来自于业绩增速预期。目前来看,核心点还是在于是否有一轮新的产品创新周期,在这样的预期出现前,消费电子估值水位整体持续上扬的推动力目前来看可能相对不足,但大概率会有结构性的机会和阶段性类主题的演绎。

周志敏:以中证消费电子指数为例,当前市盈率处于近十年来估值分位数的61%,相比2020年前后的行业高景气期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当然,我们要动态地来看待估值,行业后续复苏的力度、持续性,公司业绩的释放节奏,都会影响到这个数字的高低。

江琪煜:当前整个消费电子估值水平处于自2020年来的底部位置,我们预期未来的成长空间以结构性机会为主,消费电子的成长空间主要在中心算力增长受益端及边缘创新应用端。自2018年开始的初期增量市场阶段,我国消费电子走过了渗透率与创新共振的上升时期,当前整个消费电子处于创新边际放缓的存量慢周期。

未来的成长主要聚焦在生产力提升的硬件端,智能化的手机、PC、MR、手表、汽车、IOT及专用领域的硬件端都有机会在智能化的加持下衍生出人与人,硬件与硬件,人与硬件交互及生产的新模式,从而在教育、医疗、前沿科技、金融、娱乐等专用及通用领域构造新的行业形态。

业绩预计逐步回暖

下半年有望见到行业周期拐点

中国基金报:展望下半年,消费电子行情将如何演绎?中长期看,利好和利空因素各是什么?

范帆:消费电子是靠业绩驱动的行业,在没有产品创新周期大幅激发需求的背景下,其行业需要靠整体经济复苏带动需求的复苏。目前来看,苹果MR有一定程度的产品创新,但其较高的价格、内容生态的不足、玩法创新的有限,都会制约第一代产品放量。

这一品类创新能否真正带动新一轮的需求,需要等到其第二代产品再做观察。因此,后续消费电子需求改善可能更加依赖于宏观经济的修复,但在弱复苏的背景下,很难看到显著变化。如果没有供需关系的改变,那消费电子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不会有特别大的超额收益。中长期看,每一轮消费电子行业的将机会都来自于产品创新。

利好点在于AI技术成熟后,可以大幅降低虚拟世界构建的成本与效率,为XR产业内容生态助力从而提升体验。同时AI技术存在赋能传统硬件带来体验大幅改善的可能,从而激发新一轮的换机需求。利空因素在于AI无法驱动产品创新。

黄岳:4月下旬以来,消费电子板块投资回归基本面,对需求恢复时点以及恢复程度的担忧导致板块再次下跌。当前消费电子终端需求景气度处于底部,尽管未来需求不确定性仍较高,但库存调整正逐渐进入尾声。

从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产品日趋智能化,智能化浪潮已成为产业共识和转型方向。所谓智能化,就是将硬件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行业中所称的智能终端或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数据联接能力,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产品,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

从需求端来看,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也为推进消费电子产品转型升级带来了时代机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理念都在升级。对品质生活的注重和追求,使得消费类别向品质化、多样化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新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

短期来看,消费电子、芯片市场复苏力度依然较弱。随着宏观环境好转,终端需求逐渐企稳复苏,消费电子板块有望迎来布局转机。结合产业链跟踪,以及苹果MR新品的催化下,半年有望见到行业周期拐点,可以逢低考虑分批配置。

张圣贤:后续要重点跟踪事件的发展趋势,如果重点产品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板块有望迎来不错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消费电子板块作为AI线的分支之一,在大环境整体偏弱的状态下,AI线或进一步发酵,只不过未来的波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可以保持一定的关注,不要盲目去追高,跟随基本面逻辑,逐步布局。

周志敏: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的收入增速和净利率水平相比前期还呈现下滑趋势,从目前看到的行业信息和调研的反馈来看,二季度我们预期行业总体会有一定程度的环比改善。随着上半年去库存的深化和新产品的上市,下半年消费电子行情走好具备一定的基础。

中长期看,消费电子行业最大的看点还是创新。以往消费电子行业的大行情都是创新型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重塑产业链,甚至创造新的产业链,例如iphone引领的智能手机行情,airpods引领的tws耳机行情。我们密切关注苹果的Vision pro正式上市后的市场反响,如果实际体验超预期,那可能又是消费电子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陈平:随着需求温和复苏,消费电子的业绩预计逐步回暖。AR、VR、AI等创新产品的不断落地,板块的估值也有望回升,因而消费电子板块有机会逐步复苏上行。利好因素来自需求端的回暖和新技术的应用。利空因素来自部分领域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从而业绩不达预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不顺利。

江映德:展望下半年,消费电子行情核心关注两大投资主线。

第一,需求复苏:期看,新兴市场率先复苏,IoT先于手机复苏;整体库存有望在四季度出清;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年内发布高端手机,并拉动一波需求恢复。中长期看未来一两年可能迎来新一轮换机周期,进而带动相关公司恢复性增长。

第二,创新驱动:智能终端(手机/音箱)交互升级,或成新需求带动点。ChatGPT驱动下,有望进一步加速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的渗透和应用,带来出货量持续提升。MR 眼镜量产可能带动新一轮创新周期,重点关注光学、显示、芯片、交互创新。利好因素或利空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宏观经济的变化、产业创新的节奏、中美关系的影响、行业竞争加剧、汇率波动等。

江琪煜:当前整个行业缺乏强势产品,预期下半年消费电子机会主要聚焦在能跟随人工智能算力共同成长的个股上。中长期看,利好的因素第一在于创新硬件计算终端带来的全面替代机会,比如新能源车智能化及MR等新终端的通用化;第二在于后续经济复苏下教育、信创、安防等政府端带动的机会。利空因素主要在于硬件端的换机周期放缓,终端创新不及预期等。

翟森:苹果MR产品是消费电子的行情的重要因素,如果后续这款产品有较好的销量预期,预计整个消费电子市场都将迎来较好的表现。但目前销量预期比较难做准确的预测。

AI和顺周期相关子行业或有机会

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方向值得关注

中国基金报:随着智能手机、汽车需求回暖,消费电子板块哪些细分赛道值得关注?后续哪些方向有望率先迎来反弹机遇?

张圣贤:目前部分国外厂商已开始发布基于手机移动端运行的模型,手机等有望成为AI生态算力环节重要一员,应用的创新有望缩短换机周期,消费电子产业链有望受益。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即将发布AI+智能手机的消息印证了手机的入口价值,手机渠道价值将大幅提升。

AI有望提升XR(VR、AR、MR等)交互体验+内容生态繁荣,叠加重磅产品发布在即,XR产业有望迎来新发展阶段。硬件+AI是对工作和生活方式革命性的促进,有望出现新的划时代里程碑。

总体而言,目前国外AI的应用落地十分迅速。从短期看,资金或仍会继续参与相关概念的博弈,但依然要控制好仓位,不要过于激进。

范帆:我们认为消费电子最大的机会还是来自于产品创新周期。因此与AI有关的子赛道可能会存在较好的机会。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在AI赋能后,能否大幅提升体验从而带来产品的量价齐升。例如AI大幅降低内容生成成本,XR应用改善后能否激发新的硬件需求。

除此以外,一些与顺周期关联度较高的子行业,如被动元器件、面板、LED等也可能随着经济复苏而出现边际改善,从而有望带来一轮修复性的机会。

陈平:消费电子总体目前都在估值低位,值得看好的主要是业绩好的或者估值有提升机会的公司。前一类公司的代表就是那些有望持续获得新市场份额,并持续成长的公司;后一类的代表就是那些与创新型产品和技术(如AR/VR、AI)相关的公司。部分公司则属于两者兼而有之,兼具短期的业绩反转和长期的成长空间,这类公司或将率先迎来反弹。

翟森:消费电子后续值得关注的方向在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在新品类创新的初期,扩产先行,也是明确的机会。目前国内在3C供应链上有较多优秀的企业,也将深度受益于消费电子的品类创新。

其次,我们的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是全球级的供应商,从智能手机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目前承接了全球最重要的消费电子制造产能,这也是消费电子会暖后值得关注的方向。

黄岳:今年以来消费电子板块上涨的主要逻辑是AI概念驱动,传统的手机产业链、汽车电子等板块短期以震荡为主。

长期来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演进,消费电子产品正从单一功能设备向通用设备、从单一场景到复杂场景、从简单行为到复杂行为发展转变。随着宏观环境好转,终端需求逐渐企稳复苏,消费电子板块有望迎来布局转机。

AI算力以及应用或将驱动消费电子行业下一轮创新周期。算力环节最核心的是芯片,但是现阶段国内上市公司与算力芯片的关联度相对较小。短期来看,国内与算力相关度比较高的机会主要集中在通信领域中的光通信和光模块。未来真正的大赛道还是在应用领域,只是当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目前国内来看,芯片行业的大部分需求主要取决于消费电子领域。下半年消费电子级芯片的走势将呈现震荡磨底的特点。而国产替代相关的标的主要受政策和资金流向的影响。同时,人工智能也为芯片行业提供了增量机会。整体而言,今年芯片行业的投资属于逢低布局。

周志敏:我们建议优先关注国产安卓手机龙头公司产业链,从目前的公开新闻报道来看,今年该公司手机的出货量有较大幅度的上调,对于产业链公司是利好。其次,苹果的Vision pro预计在2024年初正式上市,市场很有可能在三四季度提前预热。

江琪煜:我们认为以算力增长为核心的AI服务器产业链具有长期确定性,值得长期关注,而增量市场品类有机会率先迎来反弹。具体来讲,智能手机及PC在存量市场国家基本每年的波动都不是很大,且也没有周期性品类的价格上涨属性,但在一些低渗透率发展中地域其量价都有齐升的空间。

另外也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下乡机会,据公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村地区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4%,远低于行业总体25.6%的水平,后续下沉有望带动行业格局较好、壁垒较高的汽车电子公司吃到增量蛋糕。最后我们也关注到类似MR、IOT等创新硬件终端的增量市场机会,目前创新硬件终端还处于雏形打磨阶段,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相关产业链的潜在机会与风险并存。

江映德:消费电子板块重点关注几个细分赛道:(1)需求复苏背景下重点关注上游芯片设计公司,包括射频和AIot芯片;(2)创新的角度看,重点关注MR和AI相关的产业链公司。

主被动基金在消费电子领域投资各具优势

需结合细分行业Beta判断

中国基金报:如果普通投资者借道基金参与,应如何筛选?优选主动还是被动产品?哪些风险点需要注意?

陈平:消费电子板块整体增速明现放缓,因此行业性的Beta或将减弱,我们更需要去挖掘个股的Alpha。因此主动型基金相比被动型基金在未来消费电子板块的投资上或许会更有优势。

当然,遵循相似的逻辑,可能在部分细分领域结论又会颠倒过来。例如在AI等行业发展尚处于初期的行业,行业空间大、方向明确,相对来说Beta会更加显著,此时指数型产品或者被动型产品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弹性。

总体来看,主动与被动基金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投资上各具优势,对于行业整体或者部分Beta较弱的子行业来说,主动基金更有助于投资者去捕捉行业的Alpha,但对于部分具有较高Beta的新兴子行业,指数基金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当然具体如何选择还需要根据投资者自身的需求、投资目标、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

风险方面,当前我们主要会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不振、导致业绩低于预期;二是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低于预期。

范帆:我认为基于看好消费电子行业而配置基金,更好的方式还是主动型产品。核心原因是消费电子超额收益的机会一般来自于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利好的多数是某些细分子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可能很难拉动整个行业的需求。

因此主动型基金能够通过对产业趋势的判断及选股,更好的捕捉这类投资机会。当然,这类产品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投资者需要注意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周志敏:建议选择主动产品,被动产品跟踪的指数未必能覆盖到细分的新兴行业或者行业里的标的,这一点可能与需求稳定格局成熟的传统行业有区别。

江琪煜:当下其实缺乏板块性机会,更建议优先选择主动产品。作为产品组合,风险点主要在于组合中的每家公司兑现基本面的节奏很多时候与股价表现节奏并不匹配,建议优先选择能够长期兑现基本面的公司组合。

江映德: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自身的资金体量、风险偏好等选择基金,可重点关注基金历史业绩、基金评级等。电子行业内部细分领域较多,且股价表现差异明显,主动基金有可能取得较明显的超额收益。单一行业基金短期波动可能较大,投资者要做好风险控制、资金分配管理等,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

张圣贤:一方面,相比主动产品而言,被动指数产品可以较好的通过热门细分行业的布局来捕捉结构性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更能紧扣经济热点、产业趋势和市场行情,跟踪误差也较小;另一方面, 被动指数产品本身也具有便捷性,例如交易效率高、费用低廉、流动性好等特点,使得被动指数产品不论在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还是灵活调整持仓的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工具价值。

黄岳:板块波动较大,建议投资者选择ETF产品分散个股风险,逢低分批配置。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